为感受三线建设的恢弘气势和伟大成就,传承"艰苦创业,勇于创新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"的三线精神,beat365体育亚洲官方网站“自律·青廉说”实践小分队来到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。
走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,2万多件(套)文物、文献史料,3万多张历史图片,1万多分钟珍贵视频资料有序陈列,铺展开一幅战天斗地的英雄画卷。
参观三线博物馆
20世纪60~80年代,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”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时代号召下,400万工人、干部、知识分子、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民工,打起背包跋山涉水,来到祖国大西南、大西北的深山峡谷、大漠荒野,风餐露宿、肩扛人挑,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。同时,这场上千万人参与,四百万人迁徙,几代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业绩,也铸就了“艰苦创业,勇于创新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”的“三线精神”。
学习攀枝花三线建设发展史
攀枝花市因三线建设而生,“三线历史”是攀枝花的根,“三线建设”是攀枝花的魂,“三线企业”是攀枝花的本。三线建设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,从1936年到如今,三线精神一直在传承延续。
在三线建设中有许多人物,今天要分享的是攀枝花食品厂厂长宋国禄的故事。
宋国禄1965年来攀枝花食品厂当工人,由于工作出色,1975年9月,担任副厂长职务。同年入党,从那以后他决意为食品厂献出力量,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。住房是食品厂绷得紧紧的一条神经,全厂还有30多户住在10年前的“干打垒”或无厨房、厕所的单间里。他当副厂长时含辛茹苦修起几幢宿舍,但分房时并不以“功臣”自居伸手要房。他按照规定的按工龄分房的原则,分到四楼顶、当西晒,只有20多平方的套间。后来因调整楼层,他“搭车”又分到一间,总共30多平方。“宋厂长比我们住的还差。”有的职工这样论。宋国禄回答说:“有的职工比我住房还差,我只要能住就行。
平时宋国禄寡言少语,但在助人时却满腔热情。1987年 3月,他在大理开会,大理市食品厂厂长李田明讲到怡糖成本高,井邀请宋厂长去他们厂看一看。去后知道他们馆糖生产的设备、技术较落后,还看到一套不会用的饴糖设备,是他们12年前花15万元巨款购买的。宋厂长答应可以帮助他们按部颁标准生产饴糖。李厂长很高兴,双方签订了技术咨询协议。宋国禄在自已厂内为他们无偿培训10名工人,并亲自讲完20个课时。还帮忙把那套饴糖设备安装起来,8 月份顺利投产,帮助其降低生产成本,扩大生产规模。宋国禄给大理厂的咨询按市食品工业协会规定,可收他们两万元咨询费,但本着协作精神,只收了4000元,以聊补协会经费。
对于金钱,宋国禄有自己的观点。有时当奖金送到宋国禄手上,他也不为之所动。“金江大桃酥” 被评为部优后,市政府奖现金5000元,按规定其中15% ~20%奖给厂领导。宋国禄提议把这笔奖金用来作全厂经常性的质量奖励基金。省市政府对他们其他优质产品还发33000元政策奖,宋国禄也都用来作厂里的奖励基金。副厂长王开贵对此很佩服,他说:“宋厂长最主要的一条长处,是他不自私。”也正是他不“自私”,他在改革的激流中搏击,把一个作坊式国营食品厂,建设成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、经济效益高的新型食品厂。为表彰他的功绩,1988年初市政府授予他市劳动模范、市优秀企业家的光荣称号,1988年10月四川省商业厅授予他商办工业优秀企业家的光荣称号。他不是别人,他就是攀枝花市食品厂的厂长宋国禄。
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前言
建好“三线”博物馆,再现燃情岁月。“三线”建设虽已经远去,但这里的文物依然再现着历史岁月,教育着我们大家,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“三线”精神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里不仅有实物,还配备了先进的音视频设备,组建了讲解员队伍,开发了相应的手机应用。参观者观劳模手印、走劳模路,住“干打垒”、喝“黄泥水”,如同回到了那个年代。
这些承载着“三线”建设记忆的实物,为市民、游客讲述着“三线”精神。如今,攀枝花已成为“三线”建设的资源库、“三线”精神的传承地、“三线”建设者的精神家园。置身博物馆,一件件鲜活的文物、一幅幅生动的照片,一个个微缩场景,再现了当时三线建设的场景,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感受到的是三线建设的恢弘气势和伟大成就,体会到的是当年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的"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"的三线精神。
(图文/刘赟莉,唐苗苗,陈秋宇,邓茹丹,石晓琴;编审/张子萱)